邹赞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报告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1/04/21 点击次数:

 

 

2021年4月19日下午15点,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邹赞教授在文学院会议室为中文系教师做了《“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刘祥文副院长以及中文系各教研室主任参加了座谈。

邹教授首先提出“新文科”的“新”的几点考察维度,细致解读教育部对“新文科”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远景规划。其次,结合新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专业建设的改革成效,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金课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改革举措;专业交叉融合;双学位、二学位、辅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等维度展开,深度探索“新文科:为何与何为?”这一核心问题。邹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思路。

16:30,邹赞教授在文学院学术中心为师生们做了题为《向死而生,方死未生——比较文学的危机和前景》的学术报告。

   

首先,邹教授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比较文学原生的焦虑。一是比较文学是否具有学科化的可能?二是比较文学的“比较”是方法还是方法论?三是比较文学如何坚守文学性?

其次,邹赞教授梳理了比较文学学术史,从三个层面解读比较文学的“危机”。第一,学派与范式。第二,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第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在邹赞教授看来,比较文学的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生”,并谈到比较文学发展的前景应是世界文学。邹教授提出阅读世界文学的方法应当从“细读”走向“远读”。

讲座最后,邹赞教授总结了如下几点启示:第一,尽管比较文学的“危机论”在欧美国家甚嚣尘上,但是比较文学在东北亚、南亚、非洲及拉美国家日益壮大。第二,比较文学是不同语言、文化相互认知/冲撞的过程,是知识面向未来的“元学科”,表征着人类精神的永恒追求。批判性、开放性、实践性、自反性应当始终作为比较文学的学科底色。第三,批判和反思比较文学的“西方中心主义”,一定要注意避免本质主义思维,重视“西方”这一指称的“复数”特征。第四,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契机,聚焦“共同体”理念,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在跨文化交流场域中坚持“互为主体,平等对话;抓住机会,提前发问”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在共创中把握先机。第五,构筑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当代文本唤起他者对历史文本的关注和重视。思考面向世界的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可能性。第六,推动“文化研究"与“世界文学”的融合。第七,重估世界比较文学的文化地形图,尝试探索“亚际比较文学研究”。第八,积极应对数字人文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本次讲座由中文系主任张璐博士主持并做总结发言。张璐博士认为,邹赞教授的讲座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有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方法的创新性。尤其是他提出的“亚际比较文学研究”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够“向死而生”的关键所在。

据悉,邹赞, 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博士后。2017年入选天山英才;2019年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20年被评为新疆大学教学名师。现为“十三五”高峰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负责人,中国语言文学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新疆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0项,出版著作6部,在《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CSSC期刊20余篇。

(汉语言文学1901杨敏采写)

摄影:戏剧影视文学2002孔佳怡

版权所有  ©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