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张展瑜应邀参加“AI旋涡”数字艺术展及学术论坛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次数:

3月1日,“AI旋涡”数字艺术展学术论坛及展览开幕式于四川成都广汇美术馆举行,由广汇美术馆、四川跨媒介传播与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德阳数字人文与艺术研究中心承办。聚焦于人工智能(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以广汇美术馆馆藏的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等中国现当代艺术“十一大家”经典作品为创作原点,探索中国现当代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新生。

论坛伊始,广汇美术馆馆长张格芳介绍了美术馆的独特背景,广汇美术馆拥有全球唯一的20世纪中国水墨艺术收藏体系,馆藏包括60多位艺术家的500多件经典名作。策展人郑轶详细介绍了本次展览的主题“AI旋涡”及其三大创作维度:巴蜀民俗的活化重塑、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地标建筑的虚实重构。文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支宇以“人工智能生成式艺术的‘媒介转译’与‘认知漩涡’”为主题,深入分析了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他指出,AI技术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表现手法,还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审美体验。AI技术摆脱了传统的线性认知逻辑,走向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自由知觉”,最终形成了数字艺术的“认知漩涡”。

此后圆桌论坛环节围绕三大议题展开,旨在探讨AI技术在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其中我院教师张展瑜参加了第一议题:《数传民韵:生成式AI驱动下的巴蜀民俗叙事重构与数字传承》,分享了题为《徐悲鸿十二生肖糖画:名家笔墨与算法光晕交融的非遗拟像》的参展作品。其作品结合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技术,可视为生肖符号的二次转译,将绘画的视觉语言转化为糖画的线条语言——既是徐悲鸿笔墨的“拟像”,又是糖画工艺的“再拟像”,形成多重虚实交织的叙事。徐悲鸿的画作(1945年)、糖画非遗(明清起源)、AI技术(21世纪)三者并置,形成层叠的时间场域,文化传承在技术风暴中回望过去,也面向未来。

论坛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位于广汇美术馆5、6号展厅的“AI旋涡”数字艺术展。张展瑜作品《徐悲鸿十二生肖糖画》展出于5号展厅。

本次“AI旋涡”数字艺术展学术论坛活动重点关注和深度讨论AI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特别是AI在巴蜀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为传统文化传播和活态传承开辟新路径。整个展览和论坛活动引发关于艺术创作本质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供新视角和探索空间。

版权所有  ©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