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由我校与陕西省楹联学会主办,我校文学院、科研处、文化资源与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对联的现实语境暨严海燕‘现象写作’”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我校副院长周作斌、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即之分别致辞,文学院副院长卫亚浩主持研讨会,陕师大教授张志春主持学术讨论。来自北京、太原、西安、咸阳等地的对联界和评论界专家、学者刘太品、傅海青、王即之、张志春、杨乐生、马玉琛、解维汉、田冲,以及我校科研处副处长夏绪梅、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潇、副院长毛浓华、中文系教师等30多人出席会议。
严海燕副教授系我校文学院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对联等传统文体研究,出版专著《对联通论》,发表《对联:入史之后的沉思》、《关于对联的文学性及其他》以及《名联著作权应属谁》等论文。他于近年提出一个对联创作的新理念,即“现象写作”。与当下对联创作中的某些倾向不同,“现象写作”拒绝迎合他人,拒绝虚假浪漫主义,只以眼前的生活现象和文化变迁为叙写对象。该观点一经提出,便在对联界引起共鸣和反响。
与会专家对“对联的现实语境”和“文学性表现”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并对“现象写作”理念展开热烈的讨论。专家们认为,对联界对于“文学性”的理解不能狭隘化,风花雪月的表现并不能代替真情实感的表达。对联家要将忧患意识化为一种自觉,与作家一样既要讲担当,也要讲情趣。当文学的现实语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生活出现了多元化的场景,农耕文明开始转向工业文明时,对联界与文学界一样有必要做出反应。“现象写作”理念的提出,是现代文学视域下对于对联创作的一种新思考、新开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严海燕副教授的学术敏感和学术勇气。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著名对联理论家刘太品指出:“现象写作”是从纯文学的角度对当代对联定了一个标准,其实质应该是倡导描写生活现实和心灵现实,而非简单的揭露社会阴暗面。“现象写作” 在当代对联创作界很难成为主流,因为这里不仅有社会等外在制约,还有对联文体自身的制约。对联包括谐巧性、实用性、文学性三种,对于处在高端的文学性对联而言,“现象写作”当然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杂志编辑部主任傅海青女士介绍了为发表严海燕“现象写作”及其评论文章而曾经的阻力和顾虑,并表示有了诸位专家的认同和支持,她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在组稿时将继续采用类似的论文,包括严海燕最新投寄的《一个传统文学意象的现代命运——关于大雁的一点随想》。 陕西对联运动的先驱张志春教授认为,思想不够解放也是对联的现实语境之一。作为民间文学的对联与一般文学不尽相同,实用性对联更多地表现为仪式性。“现象写作”其实是一种深刻的偏颇。倡导者既然拒绝本质主义,既然是从往昔美好的意向(大雁、乌鸦、萤火虫等)和语汇入手而反观当下,则不妨从西方现象学的角度对其“现象写作”理念予以完善。陕西著名对联家、征联“获奖专业户”徐熙彦指出,“现象写作”的提出,为对联界敲响了一次警钟,同时打开了一扇窗口。孔子讲: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就当下对联创作而言,体现“兴、群” 的较多,体现“观、怨”的太少。徐熙彦还当场朗读了他叙写社会真相、抒发自我真情的对联作品。(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