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办《重温路遥》学术报告

发布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3/11/21 点击次数:

“走近路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重读路遥,我们将变得诗意而高贵。”11月20日,文学院举办纪念作家路遥逝世21周年活动,白忠德老师应邀作了《重温路遥》的学术报告。

1992年11月17日,他以42岁的年纪,英年早逝,一颗文学的巨星陨落。他的艺术生命却没随其肉体的消失而失去,他的作品延续着他的青春和创作,感动和温暖着无数读者的心灵。他就是创作出《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些碑一样的文字、并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路遥。

白忠德老师说,自己最敬仰的作家是路遥,他是路遥的虔诚崇拜者和忠实读者。还是初中生的他,从收音机里听到《平凡的世界》的一些片段,一下子喜欢上这本书,以及书中的人物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路遥对文学创作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和初恋般的情感,像个圣徒把文学当成朝圣与寻梦。他为那些艰辛地生活着劳动着的广大“农村人”而写作,为那些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中艰难挣扎的普通人而写作。我们从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身上看到了自己在苦难中奋斗的影子。路遥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至今被很多年轻人热爱,不仅是因为文字的感染力,还因为它给读者传递了向上、向善的力量和奋进、拼搏的勇气。

《平凡的世界》带给我们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书中一个个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安排便是基于这种信仰,从而给了读者极大的心理满足和阅读快感。《平凡的世界》20多年来魅力不减,当年孙少安、孙少平面临的生存困境至今在很大程度仍是广大农村青年现实面临的困境。对于许多希望凭一己之力向上爬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甚至面临着更为残酷的生存压力,而路遥在“相对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又在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为苦苦挣扎着的下层青年带来了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 路遥不注重对普通人身上某些“劣根性”的发掘,而是对其身上美好的东西尽量开掘,以示弘扬、倡导、继承。爱情的纯真美,使路遥笔下的一些人物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孙玉厚的家庭成员以各自不同的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的亲情美。路遥朴实的写作理念包含着这样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真理:文学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是属于“人民”的,谁关心他们的无奈和叹息、痛苦和忧伤、愿望和要求,谁才能写出具有人道内涵的、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品。他的作品净化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发觉生活如大海般波澜,如舞台般绚丽,人性在苦难中升华。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奋斗永无止境。这正是作品主人公那种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奋进哲学。这种道德上的温暖与精神上的抚慰,必将激励、感动一代代读者。 21年过去了,许许多多青年人还在默默地阅读路遥和他的作品,他们通过网络、书信等多种非官方、学界、文坛的途径推介、传诵着自己心目中的“神”。我们的媒体、评论家、学术界宁愿对那些所谓的“作家”热捧,却不愿对一个真正的作家钟情。路遥作品在普通读者和“文学圈”之间影响力的巨大反差和“热”“冷”两极对比,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路遥现象”,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和启示。“对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目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做出充分的评估和肯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有缺憾的。”白忠德老师深入分析了“路遥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呼吁学术界多研究路遥,读者多阅读路遥,从其作品里寻找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学习他对待生命、对待文学、对待劳动、对待读者的态度与行动。

版权所有  ©  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